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故事导读
从蚊帐般的粗布到细纱自染布、的确良、呢料、真丝、复合布料;从手工缝制到机器加工;从褪色染得手发黑的黑灰蓝“老三色”到各种叫不出名的斑斓色彩;从不分男女的中山装、列宁装、人民装“老三样”,到喇叭裤、蝙蝠衫、连衣裙等繁杂款式……
如果说服装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家住江北的颜永恒一家三代便是这幅宏大画卷的制作者之一。三代当裁缝的他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人服装和服装背后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的巨大变迁。
21世纪
服装要求高了 裁缝满足不了了
老缝纫店转向拓展新业务
“昌容,你动作快点!这批缦子打完了,下午还有批酒店的椅套要赶出来……”江北区野水沟24号低矮平房门口支起的临时摊位上,61岁的颜永恒一边踩着老式缝纫机,一边叮嘱另一台机器上的女儿加快动作。
22日中午1点过了,颜永恒还没顾得上吃饭。他身后的房间里,堆着大量等待加工的金丝绒和白布。国庆在即,许多单位开会布置会场、酒店迎接节日更换各种座椅套,会场布缦和各种布套订单来了很多,每天,颜永恒和女儿都要忙到深夜。
听着机器发出规律的“嗒嗒”声,颜永恒有些兴奋:“这样忙着踩缝纫机的时候,现在已经不多了。”一声叹息后,他脸上涌起一丝难以察觉的落寞。
颜永恒在野水沟开缝纫店已近20年,虽然没有正式的招牌,但只要一问“裁缝店”,周围的人都能说出准确的地方。但前不久,门面拆迁,他不得不将店铺临时移到这拥挤的平房。今后在哪里找门面,开哪种店,老颜和女儿至今没商量出个结果。
老颜一家三代都是裁缝,父亲解放前就开始做裁缝;老颜17岁就子承父业学做裁缝,至今已经44年;女儿颜昌容18岁中学毕业后也随父学艺,一家3代从事缝纫已超过60年。61岁的老颜更是一辈子都在做衣服中度过,对一把尺子一把剪刀的缝纫生活充满感情,哪天不听到缝纫机的“嗒嗒”声,就浑身不自在。
但10年前,老颜的缝纫店不得不开始转向。生活水平提高了,市民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除了面料更好,款式也需要专人针对不同人群和身材设计,除了简单的缝纫,还加入了大量的刺绣、镂空等工艺,简单的裁缝店已无法满足。大量服装厂细分市场后,市民的消费习惯也从原来到缝纫店做衣服变成到商场购买成衣。
本世纪初,在女儿颜昌容坚持下,老颜缝纫店不得不挂出了“皮衣翻新、上色上油、水洗干洗、织补熨烫”的招牌,拓展起业务范围。
颜昌容说,如今店里除了承担干洗、熨烫等业务,还大量接打工厂、酒店需要的各种布套、布缦。曾经的主业做衣服只能占到业务量的1/3,而且多是专门的演出服、老年人衣服或身材特殊不好买成品而需要量身定做的衣服。所以,这次搬迁重找门面,究竟应该怎样定位,成了老颜和女儿心里至今未解的一个结。
--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