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工信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利于东部地区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以及人力成本上升的瓶颈,进一步增强纺织工业的国家竞争力。
2009年以来,在《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引导和推动下,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定位和具体指导,国内纺织产业转移整体进展仍非常缓慢。专家预计,随着工信部转移意见的出台,纺织业“东纺西移”将快速发展。
突破土地、环境和人力的制约
意见阐述了纺织业转移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
第二,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经济并扩大就业。
第三,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金融危机以后,无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企业内部来说,产业转移的紧迫性都变得更强。此时,国家出台一个比较全面性、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对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布局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纺织产业转移的大潮不可逆转,而能否抓住意见发布的契机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已成为中国纺织行业必须解答的一道考题。
工信部意见认为,纺织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的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对产业进行调整是一个大趋势。纺织业产业转移可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把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业内人士解读说。
要实现与地方的“双赢”
对于纺织产业转出地区而言,意见明确要求: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要求,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注重节能环保,避免污染转移。并禁止那些列入淘汰目录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的转移,防止低水平产能的无序扩张,增强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纺织产业转移不能盲目,要十分注重环保、资金、技术以及土地利用等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地方经济优势和特点,把产业转移与凸显自身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产业承接配套机制建设,加快产业园区硬件建设步伐,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做好服务。
在产业转移上,江苏某集团可谓是“元老”。早在2000年,这个集团就在湖北投资1.8亿元打造产业链。公司负责人表示,到目前为止,产业转移的效果正在显现,企业的跨区域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提高了,而且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质变,更加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生态特征。
他认为,只有以诚相待,与地方实现双赢,才能真正共享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优势,进而规避风险,实现长久立足的目标。
转移的同时需调整与减排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承接地区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秉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集约发展,注重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紧密结合,制定承接门槛,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
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西部省市对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并未出台专门的政策,但一些重点县市和园区出台有关项目优惠政策比较普遍,例如重庆市开县就有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招纳移民予以岗位补贴、地税先征后返等。
在中部大省山西,纺织产业转移的政策同样未制定。
“按理说,山西应该是要在国家纺织产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现在还没有看到相关的政策出台。但我们会提出我们的意见,个别的园区也有它的政策。”山西省纺织行管办主任李锦旺告诉笔者,他们看到的工信部关于产业转移的意见是由山西省经信委转发的,前几天已交给相关部门研究了,自己还没有仔细看。
但他表示,已初步看了中部地区的定位,山西还不在这上面。一方面是因为山西的纺织产业很小;另一方面是因为山西产业发展的重点不在这。
有步骤的引导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我国优化纺织产业布局的战略考量,这为西南大省重庆承接转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做纺织终端产品的企业落户重庆,重点在服装(包括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针织、化纤和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生产领域发展,使重庆纺织服装经济总量在现有的基础上,用3-5年的时间实现产值利润翻番,新增就业8-10万人。”重庆市经信委有关人士则表示。
新疆棉花产量常年占据国内产量的三分之一。在这几年的产业转移大潮中,一批棉纺企业相继“西进”,落户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打造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品生产基地成为发展目标。
然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认为,引进产业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源头向后退;一种是从成品向前推。“根据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借鉴浙江纺织的发展模式,从后向前推,从服装抓起,到面料、到纱线、最后到棉花。由于服装行业的发展风险相对较低,可以使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更加稳定。”
产业转移完全是“市场行为”
“工信部意见的出台,至少给未来5年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定了一个基调。详细阅读意见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纺织产业在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定位和布局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各个地区、各个省份有了明确的产业分工。”有关专家对笔者表示,纺织产业转移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已经提了很多年,前几年由于行业整体外部环境比较好,所以产业转移显得不是那么急迫。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转移对企业来说已经成了一件紧迫的事。
他强调说,一定不能把产业转移视为政府行为,“产业转移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它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国家和政府给的只是一个大方向和大政策,具体对企业而言,它要不要转移或怎么样转移,完全视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它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研判。一个企业在东部地区发展,如果它的经营状况没有遇到严重问题的话,它不可能这么急迫的要转移到中西部。”
政府现在做的只是一个统一的布局,这也是国家出台这一政策一个大的背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它现在想进行产业转移,有了意见,它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会根据企业的业务类型和发展方向选择转移目标。从国外近百年的发展来看,纺织行业就是向成本低的地方不断转移。现在,行业整体的利润非常低,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的产业转移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只是它的进度比我们预期的要慢一些,当然这个慢也是有内在原因的。
“产业转移的综合成本,不仅包括土地房屋、劳动力价格,还涉及产业配套等其它要素。例如,对于东部地区的企业而言,如果中西部地区没有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的综合成本还是降不下来,甚至比原来还要高。中西部地区如果在产业配套问题上不能有所突破,这些因素必将成为拖累产业梯度转移步伐的绊脚石。”他说。
然而,转移并不是放弃全部,东部要发展的是纺织业的高端领域、设计、品牌等环节,转移出去的主要是加工制造方面,这样形成中西部的互补,布局更为合理,最终培育起新兴的产业集群以及提升现有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