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抽身低迷阴霾中国服装喜忧参半
??1~5月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数据观察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日前披露的2009年1~5月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报告,依然是一份喜忧参半的报告。
从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开始实现生产的小幅增长,相对一季度,已有“明显转好”迹象。
但另一方面,服装行业出口数量却以15%以上的幅度下降,短期内扭转颓势似显乏力。
一个不失谨慎的判断是???2009中国服装产业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愈发明朗。但似乎很难断言:服装产业已经彻底恢复元气。
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中国服装业的能量正不断积聚,在它真正释放的时候,那一定是中国服装产业的真正繁荣,这个繁荣是一定要到来的。
好数据不断出炉
服装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服装行业“效益提升”、服装行业“盈利能力回升”,成为了中国服装行业企稳回暖的显著信号。
二季度,服装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成为了此次发布的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的第一个好消息。
报告数据显示,1~2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的服装产量为345548万件,同比呈现出负增长6.61%,而1~5月份的服装产量则为848462万件,同比增长3.41%。
内销市场的整体平稳,被视作为服装业生产回暖的最坚实后盾。
报告分析,一季度,中国服装生产大幅下降,二季度开始回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机,缘于国内消费需求逐步稳定且呈现回暖迹象,这刺激了内销型企业补库和投放新产品的热情。
相对于产能的迅速恢复,生产信心的恢复以及服装行业效益提升的向好数据更能表现出服装产业内“运行质效”的提高。
报告引用了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5月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个数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17.24%,而从业人数却减少了0.19%,企业平均人数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1.43%,人均利润则大幅提高了17.85%。可见,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队伍在快速壮大,人均效益明显提高。
另外,从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二季度服装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回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利润率”两项指标增长明显。
报告给出的有关“纺织服装制造”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数据是:成本费用利润率比上年同期增长6.45%,利润率比上年同期增长5.75%。成本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劳动生产率继续以两位增幅提高,单位生产用工量同比减少了5.8%。
向好数据的背后,表现出服装企业在危机的历练之后,正在不断提高应对市场的机变能力与内部控制能力。
报告认为,在外需疲软、内需不旺的情况下,行业依然完成了利润率的提升。主要归因于:首先,行业对外部市场大幅提高了有效供给率,即产品对市场的适合程度大大提升、行业利用市场消费低迷的时期不失时机地清理了库存;其次,行业从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入手提升管理能力。“向市场要效益”和“向管理要效益”的结合,使企业的外部调节和内部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记者视线:
不管怎样,回暖的信号一一在释放,它可能隐藏在日益忙碌的生产车间里,或者隐藏在日渐喧嚣的服装商贸市场中,也可能隐藏在欲走还留的消费冲动之中。
这样的共识必须存在:不管是在危机之中,还是在危机过后,行业的信心依旧堪比黄金。“恢复性增长”和“利润率提高”正在凝聚一个个危机过后的成功个案。当我们拥有了足够多的个案,产业层面之上的积极气场终将得以形成。
不容回避的隐忧
行业利润率的“过激震荡”,行业整体营运能力的“略有下降”,再加上出口“大幅度负增长”,断言中国服装彻底“止跌回升”的判断似乎为时过早。
一个紧跟“行业利润率提高”其后的隐忧是,前两个季度,行业利润曲线走势虽然维持了以往的比较正常的“形状”,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行业利润在一季度猛然窜高,二季度骤然回落,尽管回落后仍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但震荡幅度,特别是利润率的震荡幅度略显过激。
针对震荡幅度的过激,报告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原因阐述。不过,从“猛然窜高”、“骤然回落”等字眼表述来看,表达服装行业景气指数关键指标之一的“利润率”,仍然受诸多不可控因素的牵制,无法按照健康的曲线平稳运行。由此可见,目前中国服装产业的企稳回升仍然处于一个不平衡、不稳定的局面之上,断言中国服装彻底“止跌回升”的判断为时过早。
另外,二季度行业整体营运能力较2008年同期略有下降。具体数据显示:二季度营业周期较2008年同期增加了2.07天,产成品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增加了2.78天和1.51天。在市场疲软环境下,产品和资金的流通速度都略显动力不足,但仍能够与2007年同期水平持平。
出口状况能否改善,是纺织服装工业能否走出低谷的重要标志。令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状况是:目前服装出口仍然处于“大幅负增长”局面。
据海关统计:1~5月份,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368.23亿美元和95.81亿件,同比增幅分别为-8.15%和-15.22%。服装出口金额占纺织品出口金额65.93%。
报告显示:1~5月份,我国服装累计出口数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7.19亿件,同比下降15.22%。继2月出口数量负增长41.37%后,3月出口数量微增0.91%,4月、5月份单月出口数量分别负增长16.24%、16.71%。
记者视线:
出口低迷何时止血?这是最令人头疼的产业隐忧。
一个现象是:经济危机发生以后,美国的储蓄率大幅上升,2009年5月份,6.9%的储蓄率创造了近年来的历史高点。甚至有学者给出“未来不久就会升至10%”的预测。这不只是一次经济衰退那么简单,经济危机将会给美国民众带去对投资、消费和生活理念的全方位洗涤。
对于中国出口企业而言,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怎么办?“适销对路”,给出无法替代的选择,将是最朴素、最有效的方法。
回暖契机下的想象空间
“产业两极分化”、“产业转移”、“产业投资”,它们是危机和回暖契机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坏消息与好消息并存,这给回暖契机下的中国服装产业,创造了很多变革的想象空间。
第一个大胆却不失根据的预测就是,行业“两极分化”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剧。
报告引用了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证明,2009年服装行业两极分化情况进一步加剧: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反映出大企业、优势企业趋于好转的生存状态,但不能反映出更大量规模以下企业的生存窘境。
一方面,中小企业关停产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有限的外销订单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国内市场的品牌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二三线城市市场发展为优势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进一步压缩了小品牌、新品牌的生存空间。
第二个预测则是:产业转移的趋势已成定局,中西部地区承接梯度转移的空间仍然较大。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生产规模已近饱和,缺乏继续发展的余地。而同时,江西、湖北、河北等内陆省份的生产增长则比较可观。大宗产品加工的转移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从目前来看,中部地区各省为成为我国新的服装加工基地迈出了第一步。
报告同时对中西部地区在整个产业格局中的作用做出了客观评价。尽管与自身相比,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但从产量绝对值来看,目前中西部地区尚不足以成为支撑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产量贡献率仍然比较低,对产量同比的上拉力量比较有限。如果以目前中部地区生产占全国比重年均两个点的增幅上升来计算,需要将近20年才能与东部地区达到持平。
产量贡献率的不足,恰恰表明了中西部地区承接梯度转移力度仍需加大,梯度转移的速度尚待提高。
第三个预测则关乎产业投资。技术改造型投资、自建渠道投资似乎成为未来服装企业投资的热门首选。
2009年以来,服装行业投资特点是投资建厂降温,投资技术改造和投资渠道建设升温。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的再建扩建项目投资极为审慎,而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的技术改造投资,由于其投资规模小见效快的优势而受到欢迎。
同时,自建店投资持续升温。渠道建设在市场需求低迷的时刻显得尤为重要,有实力的品牌都希望提高对渠道的自控能力,通过一个较小规模投资换取未来营销渠道的可控力和竞争力,因此纷纷投资渠道建设或将现有渠道收归自有,或通过增加自建店和配货中心来提高自有渠道比重。
记者视线:
“产业集中度”,正在以一种略显残酷的进化方式逐步演进;“产业转移”,正在以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实践着它的路径选择。而“产业投资”,则在以一种更为务实、长远的投入产出方式考量得失。
危机过后的中国服装产业正处在变革之中,悬念多于定数,不管是政策外力还是企业的内在动因,这三个关键词都拥有着各自开阔的想象空间。
-- 来源:中国服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