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改革开放30年,作为连接生产与销售终端的咽喉产业???批发业也将近走过了30年。批发市场和批发商经历过繁荣,也经历过没落。
现在的批发商生存状况如何?赢利空间有多大?未来的批发业发展趋势怎样?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南三环的服装批发市场和西四环岳各庄农贸批发市场。
早晨六点半,南三环路上还没有堵车,木樨园商圈和大红门商圈的各服装批发市场门前却已是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景象。市场外停放着各种中小型货车,这些车是给市场内摊位供货的,或者是前来赶早市“拿货”的。市场内更是人潮涌动,几乎每个买家都带着手推车有备而来,将原本就不宽松的过道堵得水泄不通。
由于早市时间服装批发市场内生意兴隆,记者无法与摊主交谈。但记者发现,在大红门服装城以北仅二百米的地方有一栋天雅大厦。虽然大门开着,但进出市场的人寥寥无几。
时间:11月11日早7点
地点:木樨园天雅大厦
简介:天雅服装大厦地处北京木樨园环岛南侧500米,是一个向国际化过渡的专业性服装品牌批发大厦。总建筑面积超过52000平方米,地上九层,地下二层,共设有800余个精品商铺。
位于大红门服装商圈中心地带,天雅大厦却与传统的服装批发市场截然不同。自从开业那天起,天雅就定位为“品牌服装晋升的舞台”。走进天雅,宽敞明亮的精装店铺和轻巧淡雅的轻音乐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只有零零散散的几家店铺在上货,上货的数量并不大。店主都在忙着记账或是打理服装。这种“店中店”的经营形式让店主有更多的空间展示服装款式,很多家店铺的玻璃窗上都贴有“诚招全国代理商”的字样。
在大红门商区,只有天雅和百荣批发高档服装。这里没有招揽顾客的叫卖声,也没有讨价还价的热闹场面,店主们纷纷在自家店内静静等候前来谈生意的代理商。
记者与一位从事服装批发十余年的张老板聊起来,他告诉记者:“最早的那几年,我从南方往北京运货,几乎每天都是卸车、上货、再往外批货这样重复着。批发市场就是走量。后来认识了一个做服装的朋友,我就做了他的总代理,租了这个摊位。”
在天雅大厦内,像这样从搞服装批发的个体“倒爷”升级为品牌总代理的商户还有很多。
记者又从一位长期经营时尚服饰的杨老板那了解到,这些国内品牌服装主要在各大商场的“店中店”销售。生产厂家或者总代理商在天雅大厦租下店铺,意在洽谈各地代理商,向代理商展示服装风格,谈合作方案,签合同。
“确定合作方案以后,代理商汇款给我们,我们直接从厂家发货给代理商。所以,在这你看不到频繁的上货和发货,也没有大量的现金流动。能看到的只有零星几家代理商来我们这补货,补货量肯定都不大。”杨老板点破了商铺店面冷清却拥有大量订单交易的原因。
杨老板还透露,她今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是20万,在整个经济势头不太好的时期能有这样的销量,杨老板还算比较满意。但她也同样表示,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暂时还想不出好的对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时间:11月11日上午9点
地点:大红门服装城
简介:北京大红门服装商贸城是一个以经营高、中、低档各类服装、鞋帽和小百货等为主的大型专业批发兼零售市场,多年来已探索出一整套适合大型服装专业市场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经营商户7000多家。
距早市结束还有一个小时,前往大红门服装城“拿货”的买家依然络绎不绝。记者发现,尤其是三层女装区的买家特别多,这也与女装的时尚、款式多、色彩丰富有关。每家店铺内都堆满了服装。
很多家店铺门前都有一个大门帘,门帘的用处不同于其他小商品服装市场的“试衣间”,而是店主与大客户谈生意时挂上门帘,以便买卖双方谈价格、点货和点钱。
每家店铺一般都有两三个导购员,招聘导购员的标准也与其他的服装市场不太一样,要求“能穿版”,也就是给自家的服装当模特。因为来大红门批货的买家大多数都是个体户,虽然个体户的生意有大有小,但是进货和挑货的眼光永远是最重要的。身材好的导购员穿上各款式服装,效果一目了然,比衣服穿在塑料模特身上的效果好很多。
早市10点结束,在众商家匆忙收摊时,记者跟一位姓孟的老板交谈,了解到一些情况。这家店铺的货全是一水的女式棉服,孟老板指着其中一件短款棉服对记者说:“这个版一共四种颜色,最近半个月,每天这个版都至少走800件,算下来已经卖了超过一万件。”
虽然,孟老板笑着不说进货价,但也能从他得意的笑容和话语中体会,“这个版”让他赚了不少钱。
当记者问及他是否拥有固定的客户群时,孟老板收回了笑容,感慨地说:“不像以前了,今年能卖成现在这样就不错了。很多以前的老客户都改行了,现在不太兴固定客户。来拿货的人主要是看货的质量、谈价钱,合适就买。”
没有固定的客户就没有稳定的销量。看来,传统服装批发也开始愁客源了。
而在另一家挂着“羽绒服专卖”招牌的店铺里,老板却一筹莫展,冷淡的生意让她怪罪起一年比一年热的暖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女士皮衣和棉衣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无论从颜色、款式还是价格来看,羽绒服都不占优势。
这位老板还感叹:“有什么办法,做了十多年羽绒服,突然改做其他服饰太不现实了,没有信心。现在只能是接着卖羽绒服,能卖多少就卖多少。”
“今年的生意太难做了。本以为借着奥运会的光我们也能火一把呢,谁能猜到弄成现在这个局面。除了早晨那会有些个体商户来批货,一整天都没什么人。个体商户也比从前少了很多,他们不赚钱就不干了。”
就在记者与李老板聊天的半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来问价钱。旁边和对面的几家摊位也没有交易。这些批发商的“冬天”确实不好过。
每遇到瓶颈,就有些批发商改变经营思路,进行转型。转型成功的批发商将一如既往的风光,转型不成功或者艰苦守候的批发商只能眼看着利润越来越薄。
-- 来源: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