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近代以来,中国受外来文化影响,服装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风格。建国后,中西合璧的服装文化被传承下来并进一步规范化、统一化,各地服装特色开始缺失。在城市中,中山装以及其衍生出的干部服、军便服开始流行。而在广大农村,民国时期所流行的民俗服饰,如大襟衣、袄裙依旧占据主流地位。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这段时期苏联老大哥对我国服装潮流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列宁装、布拉吉、工装裤在人民群众中间非常流行。
70年代末期,我国服装业界恍然觉醒,一些年轻人开始积极接纳国际流行时尚元素。蛤蟆镜、喇叭裤、宽腿裤,火速流行开来。尽管这股新风潮没有赢取大多数人的认同而遭受压制,但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服装产业成为改革的排头兵。红裙子、黄裙子、牛仔裤、西装都是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一大批被称作“倒爷”的服装倒卖者,不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服装的需求,也大大改善了人们传统保守的服装审美观念。但这一时期百姓对服装的追求仅限于数量上的满足,中国服装还处于“有服饰,无文化”的阶段。
90年代,中国服装步入发展黄金期,更加多元的流行服饰文化渗入人们的生活,踩脚裤、超短裙、松糕鞋、文化衫……席卷着大街小巷。服装品牌观念深入人心,百姓展开了对服装品质的追逐。这一时期是中国服装文化的大转折期。1989年底在苏州丝绸工学院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服装设计兼模特表演专业,表明了我国服装在文化层面的内涵浮现,同时各种服装博览会、理论研讨会和服饰产品交流会频繁问世,文化界、理论界开始尝试对中外古今的服饰文化展开探讨和研究。
进入新世纪,服装潮流前所未有地多样化。我国服装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服装企业和品牌,设计师品牌也开始初见端倪,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设计领域有所彰显。
对于我国服装业的前途,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现代时尚相融合,让我国文化艺术和全球商业贸易实现共舞。只有破解了这道难题,中国才有希望跻身世界时装之都。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