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由于同属中国沿海“先富起来”的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常被相提并论。
不过,不管是长三角的学者或企业家都会说:长三角多为本土、草根企业;珠三角大部分是外资企业。
前者会想方设法抵御威胁和冲击,后者则只会往成本较低的地方去。
趁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前往中国民营企业发祥地??温州,体会民企的顽强生命力,了解它们的命运如何与中国的改变息息相关。
温州模式何以为继
“温州模式”同“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并称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三大典范,成就了改革开放30年中的经济神话。
中国人类学家家费孝通教授把珠三角主要以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概括为“珠江模式”;把以苏州、无锡和常州为主,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模式称为“苏南模式”;把“温州模式”归纳为“以商带工”“小商品,大市场”。
研究温州人经商,费孝通说,温州人均只有半亩地,只能到国内外找饭吃、做小买卖。
“温州模式”一向被视为具有活力,不过,面对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人们却开始质疑这个模式是否已式微。这是因为,温州人素来想挣“快钱”。自2003年开始,温州企业很少再投资于公司扩张,而是开始到海内外炒房。2005年开始,温州人更是投身股市和黄金市场,随后又投入风险投资和民间借贷。
美国次贷危机诱发金融风暴,温州人的“快钱机会”迅速消失,加上以制造小商品著称的民企没能发展出自主品牌与规模,在丧失劳动等成本优势后,温州企业难以参与国际化的经济竞争,威胁了“温州模式”的延续。
个案① 第一个个体户
“这不好说的呀!”
尽管“谷歌”搜索器可列出4600个与“章华妹”相关的条目,显示这个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持有人有一定知名度,但无论是记者要求她分享创业过程最开心、痛苦的事,或者透露公司每年的利润,章华妹都有如考试遇上没温习过的试题般,显得不知所措。
但有一点却是个不争的事实:30年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商品买卖,虽未被章华妹塑造成大生意,却也让49岁的她跻身温州企业家的行列。
四年前,中央电视台“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的颁奖礼上,当年的个体户章华妹连同赫赫有名的集团老总等其他四人,代表温州接过“活力城市”的奖杯。
章华妹说:“我应该是代表了大多数普通温州生意人的形象吧。温州的企业都是从小到大,从个体户、小企业做起来的。”
30多年前,章华妹家中有七个兄弟姐妹,分配工作的名额却只有一个,排行第七的她只好在初中毕业后,硬着头皮在住家临街摆摊,售卖毛线针、纪念章、玩具和手表等小商品。
说她是硬着头皮做买卖,是因为当时在国营或集体企业工作脸上才有光,摆摊做生意则是件没出息的事,不但被亲友轻视,还可被视为投机倒把行为,即售卖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自由买卖的物品,它们可能是冒牌商品、劣质或者偷工减料的。
还好,章华妹这般尴尬的日子没过多久,就获通知只要去领营业执照就可合法做生意了。抱着不妨一试的心理,章华妹于1979年底提出申请,一年后领到该执照。后来,执照还被证明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张受批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章华妹店铺的“金字招牌”。
一路走来,章华妹的经商之路并不是无风无浪。虽然她先是因为售卖用来装饰衣服的珠片而迈入“万元户”行列,后来转行卖起皮鞋不但亏光了10多万元的积蓄,还欠了几万元的材料钱。
“我对皮鞋不在行,所以赔了钱,但我还是认为要重新站起来创造事业。穿西装洋服的人多了,服装市场大了,对纽扣的需求自然也更大。”
于是,章华妹改而经营代理、代销纽扣的生意,并在去年用50万元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38平方公尺的小店售卖几百种纽扣。
温州个体户达24万
温州个体户遭遇比章华妹坎坷的大有人在,他们的命运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更紧密相连。温州地少人多,人民在无法靠土地为生的情况下,纷纷走上经商之路,也就容易背负起“投机倒把”的罪名。1982、1983年,中国掀起打击经济犯罪风潮,温州柳市镇至少有八个领先于五金、电器、旧货、螺丝等商业领域的“大王”被按上“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和“扰乱市场秩序”等罪名,锒铛入狱。
据报道,当时中国政府对“八大王”的高调讨伐,令全国民营企业噤若寒蝉,从而延缓了民企的增长势头。还好到了1984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共中央宣布继四个经济特区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先后开放,其中包括温州。当时中央还发布了文件,提倡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在工作中要注意划清界限,不可把政策允许的经济活动同不正之风混同起来,不可把农民一般性偏离经济政策的行为同经济犯罪混同起来”。
“八大王”因此被平反,温州开始走上以“小商品、大市场;小规模、大协作;小机器、大动力;小能人,大气魄”为主要特征的“温州模式”经济发展之路。
到了1985年,已有80多万温州农民离开耕地,投入不同行业或家庭工业企业工作。目前,温州的个体工商户已从章华妹当年注册成功时的100多个增加到24万,温州市民营企业则有14万多家,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数量的99.5%。
个案② 鞋老大康奈集团
初到温州的狮城客不难发现,市里一些街道与新加坡的马里士他路(Balestier Road)非常相似,就是同一条街上销售着同类商品如灯饰等装修用品、五金等小物品。温州把这种同类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特色,形容成一个个“块状经济”,希望借此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市场占有率。
因此,温州目前建成“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和“中国汽车配件之都”等35个全国性生产基地。单单鞋子,温州就占了中国鞋子出口总量的26%,而创办于1980年的康奈集团就号称当中的龙头企业之一。
这个雇用了4000多名员工的企业集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在中国各地设立了2600多家专卖店,也在欧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开设了200多家专卖店。
如同任何一家早期的温州工厂,康奈的前身??鸿盛??初期也是个家庭作坊,其创办人郑秀康为了创业不但卖了家里的缝纫机、不穿的衣物和手表等物品,还向邻居借了500元(人民币,约105新元)。
1985年,个体商户可办厂,郑秀康赶紧注册了工厂和商标,却没想到过了几年,中小企业集聚发展造成相互模仿、随意降价、假冒伪劣等恶性竞争现象,使制鞋业陷入困境。为重振温州鞋业,郑秀康赴意大利考察,被其现代化的技术和工业化的生产深深吸引,回国后投入资金改造技术,还建成了机械化生产线,使制鞋走出纯粹以手工制造的传统。
1992年,郑秀康注册了“康奈”的商标,此后忙于树立品牌形象,因为他知道,只有创出国际知名品牌,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站稳脚。随后,康奈还涉足皮具、服装和内衣等产业,但战略咨询公司却主张这个劳工密集企业在理清下一步发展时,以制鞋为主业,避免无谓投资。
康奈集团常务副总裁周津淼受访时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导致公司面临订单压力,但在欧洲人对当地高档品牌消费力普遍下降时,康奈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
不过他强调,“中国制造”起步慢、历史短,国际间尚未认可,要进入法国等国外市场,入驻著名商场的难度很高,最好的方法是开设自己的专卖店。”
周津淼说:“鞋永远都要穿,关键是如何贴近市场、满足消费者。”
--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