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年,这一年将是我国服装行业里程碑式的一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我们在思考未来发展之路
。
历史是延续的,遵从着无形的自然规律和发展脉络,那么我们不妨沿着这改革开放30年的道路重新回顾一下服装业的过去,从中寻找一些发展规律的蛛丝马迹,整理一下历史流经的发展线条,或许能够为未来拨云见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行业演绎了生动精彩的变革故事,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这30年中,我国服装总产量增加了53倍,出口金额提高了163倍,排除汇率因素提高了721倍,人均纤维消费量增长了5倍,为增加外汇储备、拉动内需和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从何时我国成为了世界服装第一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从何时我国的服装主产区从“广大上青天”变成了“江浙广闽山”?从何时中国时装登上了巴黎时尚T台?从何时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成为了全球服装品牌的聚焦对象……
1978-1987: 三羊开泰,万物复苏
改革开放之风吹醒了神州大地,我国服装行业率先从“灰黑蓝绿白”的单调色彩中跳了出来,有生有色地发展开来。刚刚解除了思想枷锁的人们迫不及待地寻找能表达自我的服装,为行业起步创造了条件。
这10年是我国服装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的预备期,尽管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但国家在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为向市场经济过渡做了准备。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目标。1984年纺织工业部提出发展纺织服装、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支柱产品,同年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成立,开始对行业进行专门管理。
稳健上升的产量
这个时期限于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服装产量无法实现快速增长,增长了2.5倍(见表一)。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醒目的数字,但是为未来发展打下了伏笔。
表一:1978??1982年中国服装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产量 (亿件) 9.51 10.61 12.43 14.73 16.33 15.49 15.67 16.13 16.27 22.6
同比(%) 9.75 11.57 17.53 18.5 10.86 -5.14 1.16 2.94 0.87 38.91
快步发展的出口
80年代初期,我国纺织业重点发展“两纱两布”,纺织出口主要是纱、布等纺织初级产品,服装出口处于逐步积累预热中。但10年间,服装出口金额按美元计算提高了5.3倍,增长速度高于纺织品的3.36倍,1978年,服装出口仅占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9.13%,1987年比重扩大到39.3%(见表二)。 表二:1978??1982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出口金额 (亿美元) 7.08 10.59 16.53 18.64 19.49 20.6 26.53 20.5 29.15 37.49
同比(%) 20.41 49.58 56.09 12.76 4.56 5.7 28.79 -22.73 42.2 28.61
外贸体制也经历了两次改革,1979年中国服装总公司的外贸经营权下放给地方分公司,三来一补方式首先在广东发展起来。而后又开始实施承包责任制,使得服装出口快速增长。
结构单一的卖方市场
1979年,汉正街在一片争议声中开始尝试市场经济。此前,服装供给完全是计划式,生产企业不必知道产品最终流向。1982年9月中共十二 大会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迈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1984年,实行了30年的布票成为历史,成衣业开始阔步发展起来。这时供给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国营服装厂,面料单一、款式单一、价格单一,这些“名牌服装”集中于大中城市百货商场,乡镇居民要买名牌需要“进城”。布票取消后,小裁缝业迅速蹿红,这为后来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新的商业模式也孕育产生, 80年代出现了一批贩运服装的人??“倒爷”,他们把时髦服装从广州等城市贩卖到全国其它地方,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以这类服装为基础的“地摊”式服装集散场所,不仅用这些来自于香港的流行信息改变了内地居民“消费观点”,更为“服装批发零售市场”打下了基础。当时,还有部分诞生于村镇之间的“市场”,一些手工作坊聚集起来摆地摊,成为“农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完善的工业体系
这最初的10年里,“海螺”、“大华”、“红都”等国有品牌可谓声名显赫,取消布票后,很多国有企业积极引进衬衫和西服等生产线,尽管如此,我国服装生产能力还是相当落后。
此时,生产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广大上青天”??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五个计划单列市以及北京。80年代中后期,部分民间资本进入,出现了大量的村办工厂和手工作坊,企业数量由几千家上升到近4万家,从业人数达到300万人,全国成立县以上服装鞋帽工业公司178个,全国设有质量检测站35个,大型质量检测中心2个,各纺织高等院校中均设置了服装专业。初步形成了教育、科研、生产、销售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但是,服装业十分单一,经济体制单一、市场单一、产品单一,就连从业人员也十分单一,少有“外来打工”者,企业目标也只是充足供给,不必考虑市场。然而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呵护下,一些国有企业沉醉于坐等销售的模式,习惯于短缺经济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这成为后来国有企业迅速消失的重要原因。
1988-1997: 风起云涌,阔步前行
从1988年起,到1997年,中国服装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黄金十年”。我国服装行业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产业升级,走上了真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外贸易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服装出口增长6.5倍,产量增长4.7倍, 并于1994年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
198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向国家经贸委下发《关于服装行业划归纺织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通知》,1987年,国家经贸委向纺织工业部和轻工业部转发了此文件,服装业正式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这是服装行业第一次战略性决策,也开启了以服装为龙头带动纺织的“大纺织战略”。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也成为了服装行业发展的核心词,民营经济登上历史舞台,领军企业诞生。
快速增长的生产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市场迅速扩容,为服装行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加上服装业进入门槛低、收益快,众多民间资本投向了服装行业。国际产业转移也在90年代初期升温,1990-1993年,西方世界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成为承接服装加工业国际转移的首选之地。这10年内服装产量翻了6番(见表三)。
表三::1988??1992年中国服装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产量 (亿件) 29.11 30.03 31.75 33.84 42.66 63.68 78.16 96.85 127.03 136.92
同比(%) 28.81 3.16 5.72 6.58 26.06 49.27 22.74 23.91 31.16 7.79
拉动作用日益明显的出口
尽管从西方经济危机中获得了产业转移的利益,但我国也遭受到了国际需求下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服装出口在1991年和1992年两次冲高后,1993年回落。1994年我国实行汇制改革,汇率并轨,同时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取消出口补贴,提出“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的目标,我国服装生产企业开始活跃于外贸舞台。1997年,服装出口占纺织品服装总出口比重由1987年的39.3%上升到1997年的69.64%。外贸依存度大大提高,出口单价较低,但十年间金额翻了8番(见表四)。
表四:1988??1992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出口金额(亿美元) 48.72 61.3 68.48 89.98 167.48 166.93 184.22 237.2 240.01 317.54
同比(%) 29.95 25.82 11.71 31.4 86.13 -0.33 10.36 28.76 1.18 32.3
如火如荼的服装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我国服装流通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摊”式批发市场兴起,并快速转变为“大棚”式批发市场,以产地为基础的批发市场也升级为“商城”式批发市场,集散类批发市场也向“商城”转变。
此时,服装市场可谓遍地开花,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更是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 批发市场不断升级,贸易功能不断完善,兼顾交易、展示等多种功能。 90年代中后期,批发市场成为服装流通主要渠道,部分市场向着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迈进。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虎门富民服装市场都是从这个时期兴起的。产地性服装市场更是在产业集群的支撑下,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与此同时,大型零售商业改革也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了,国营百货商店消失了踪影,商业公司、商业集团,商业大厦登上了舞台。商业改制、商业重组、商业定位、商业竞争,使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又不乏痛苦的凤凰涅磐。
商场与商场间也拉开了一定距离。一些商业企业被淘汰,更多的则加入到服装零售流通环节,大商场成了城市居民服装消费主要场所,在价格、流行、供给量等方面成为了行业企业的风向标。
重新定位的产业格局
这10年中,国有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营经济粉墨登场,村办企业、集体企业个数急剧增加,尽管企业规模都很小,但数量巨大,从而逐渐成为产业生力军,主产区也转移到宁波、温州、石狮、虎门、汕头、南通、无锡等地区,其周边乡镇乃至村也被带动起来, 形成了村村镇镇重点开发某个品种的产业集群雏形。
民营经济在不断进步,从只有几台缝纫机的手工作坊到拥有几个雇工的个体经营户,到几十个工人的小工厂,到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品定位的小企业,再到系统完整的家族企业,民营企业完成了工业化生产的蜕变。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第一批领军企业也由此诞生,率先提出了“名牌战略”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名牌战略”。
在此带动下,突围和发展之势暗流涌动,如90年代初,就有企业开始探索10年后成为主流模式的特许经营模式;“广告”成为品牌宣传主要手段;以1993年开幕的CHIC为代表的专业展会大量出现;1991年中国服装协会成立后,各地也纷纷成立行业组织,以发挥行业纽带和服务作用。
这10年也是“三资”企业大发展的10年,日本、香港等地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办厂,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沿海地区聚集,不仅带来了出口订单,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
1998-1999: 反思展望,孕育新生
进入1998年后,中国服装行业走入了一个两年的调整期。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服装出口造成了重创,出口出现了负增长。
为此,我国政府采用了积极的贸易政策,1999年,政府从美、欧、加、土的纺织品服装配额中拿出20%分配给自营出口工业企业,打开了工业企业向配额地区自营出口这条通路,鼓励自营出口的举措也对服装出口发展道路指明了新方向。
同时,国内市场同质化问题也第一次被提到了议程。
1997年到1998年纺织业为了扭转高亏局面,实施减量增效、减债增资、优化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政策,进行了大规模“压锭”,这对服装业也带来了启示:服装业也走到了必须创新升级的时候。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加速,领军企业率先探索新的企业制度模式,1996年1月30日杉杉在沪挂牌上市,1998年11月19日雅戈尔在沪挂牌上市,大企业开始着手内部机制改革,更多极具发展潜力的后起之秀业在思考如何走出一条优于前人的发展道路。渠道创新、品牌创新、品种创新呼之欲出,“休闲装”、“特许经营”、“设计师”一夜之间成为了行业热门字眼。
处于低迷并徘徊了两年之后,行业孕育了新思想和理念,接下来,不同的企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行业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2000-2007: 风云再起,引人瞩目
显然,中国服装行业走入了第三阶段??“白金时代”,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以品牌为核心纵深发展,开启了产业二次大规模产业升级,在信息化、自动化、科技化的技术改造中,我国服装行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理念”和“资本”的带动下,服装行业品牌力显现魅力。
生产膨胀的利弊
2000年到2008年8年期间,我国服装总产量比过去提高了3倍(见表五)。
表五:1998??2002年中国服装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产量 (亿件) 150.29 160.9 209.28 209.34 252 361 418 465 512 512
同比(%) 9.76 7.06 30.07 0.03 20.38 43.25 15.79 11.24 10.11 0
经过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继续加速向中国的产业转移,1999年和2000年是中国恢复入世谈判的攻坚年,对中国“入世”的预期也将国际服装界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投资和订单。
一些中国品牌也开始把专卖店开到东南亚、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甚至欧美。但是无序的竞争带来了议价能力的下降,出口加工型企业销售利润率一直处于很低水平。而内需对行业增长的带动性与日俱增,2000年以前,外销比重曾经占服装总量的50%以上,到2007年比重已下降到43%左右。
在两个市场需求双双上升,特别是国内市场升级转型的条件下,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并产生了过快增长的现象,同质化问题造成了中低档产品严重过剩,而高端领域呈现不足的现象。 同时,服装品牌化发展迅猛,也带来竞争加剧,从而造成库存等问题,2005年后,我国服装行业开始反思产能问题,产量增幅明显回落。
转变增长方式促发展的出口
8年间,我国服装出口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出口数量、金额均翻了三番,出口第一大国地位暂无法被撼动(见表六)。
表六:1998??2002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出口金额(亿美元) 300.46 300.58 360.2 365.38 426.26 519.16 616.16 738.8 951.9 1150.7
同比(%) -5.38 0.04 19.83 14.38 16.66 18.68 18.69 19.9 28.91 20.89
但增长来之不易,2001年中国WTO后,一时间 “中国威胁论”铺天盖地的。 2004年,土耳其、美国等国炮制出《伊斯坦布尔宣言》,矛头直指中国;2005年中欧、中美爆发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2006-2007年,中国服装业者被冠以“抄袭者”,而被拒绝于国际大展会门外,2007年全球范围掀起了“中国制造”质量风波,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洪水猛兽。这些事件,随着国际对中国了解的加深而最后平息,中国服装业在世界的影响力正在加深。
这8年中,出口企业完成了几个重大转变:从来料、来样加工的OEM向设计合作、技术合作的ODM转变;完成或正在进行通过港商等接单到直接面对海外客户接单;贸易方式已由“三来一补”转变为一般贸易方式为主;从主要加工低档次服装到主要加工大众品牌服装和高档的专卖店服装的转变,顶级奢侈品牌也不乏加工订单;此外,我国还在进行着自有品牌出口、品牌国际合作和进入国际服装采购环节的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2007年,减顺差被确立为外贸工作首要任务,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等加速服装出口由“量增”向“价增”转变。
细分日趋成熟服装市场
21世纪以来,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差异化等需求不断上升,服装市场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市场层次划分越来越细、市场分层越来越清晰。
曾经主要服务于城市消费人群的大商场,被分割出大型百货商场、超市、奥特莱斯、Shooping Mall和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等多种形式,不同商场间也根据经营品类、消费群、产品档次等进行更为精确的定位,尽管目前市场同质化仍很严重,但大城市已向前迈出一步,如上海不同市场品牌重复率不到30%。
以批发市场为渊源的市场体系也在不断升级,一部分城市内市场成为批零兼营的商场式市场、一部分产业集群内市场成为集群产品向外销售的窗口,市场覆盖消费群也包含了批发商、零售商、加盟商、订货商、品牌公司、生产企业、个人甚至出口商。而批发市场形成了区域间、产品间的互补网络。
服装流通成为一个产业发展起来。国内出现了不少以流通为主业的服装企业,引入了资本概念、跨界概念等营销理念,为流通的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
企业营销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曾被广泛采用的代理制被更为高效的加盟制、订货制取代,品牌专卖店、加盟店、服装专营店遍地开花。
网络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企业提高了供销效率,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销售渠道。服装消费介质也从单一的实物销售分流出纸张媒介、网络媒介的虚拟销售类型。
由散再聚的产业大局
产业的积聚在加快。
与第一次产业升级,产业资源被分散,从国有企业手中流散到民间相比,21世纪以来的产业升级,产业资源却呈现了逐渐聚集态势。
20世纪末期我国最大服装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不足50亿元,销售收入上亿的企业为数不多,而2007年,我国最大的服装企业销售收入已近200亿,销售收入上亿的企业比比皆是。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统计,行业10%的企业利润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80%,20%的企业实现利润占行业总体利润的94%。
这几年,我国服装行业经历了第二次大规模产业升级,在信息化、自动化、科技化的硬件改造中,在“更新理念”、“创新模式”、“资本运营”、“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等软件能力的提升下,品牌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8年内,在海内外上市的服装公司个数增加到近30个。
2006年、2007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品牌“吉芬”、“无用”登上国际顶级服装T台;2008年,“波司登”品牌在英国开设了两家专卖店;2008年1月,雅戈尔成功收购美国KELLWOOD公司旗下的香港新马集团,又为服装行业的国际发展之路开辟了先河。
领军企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产业集群中日益增强,而产业群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提出“一个平台五个支柱”的建设思路,并促进了产业的整体发展。
2007年,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拉开帷幕,沿海地区和内地省份面临重新定位,而2008年,我国服装业陷入了如同1998-1999年的“寒冬”。似乎每一个“冰封期”都是新思想理念的孕育期,第三次产业升级必将在“冬”去“春”来之际轰轰烈烈地上演。
这次的主题是什么???整合?跨界?多元化?我们期待着。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年,这一年将是我国服装行业里程碑式的一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我们在思考未来发展之路。 1978-1987: 三羊开泰,万物复苏
改革开放之风吹醒了神州大地,我国服装行业率先从“灰黑蓝绿白”的单调色彩中跳了出来,有生有色地发展开来。刚刚解除了思想枷锁的人们迫不及待地寻找能表达自我的服装,为行业起步创造了条件。
这10年是我国服装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的预备期,尽管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但国家在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为向市场经济过渡做了准备。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目标。1984年纺织工业部提出发展纺织服装、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支柱产品,同年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成立,开始对行业进行专门管理。
稳健上升的产量
这个时期限于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服装产量无法实现快速增长,增长了2.5倍(见表一)。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醒目的数字,但是为未来发展打下了伏笔。
表一:1978??1982年中国服装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产量 (亿件) 9.51 10.61 12.43 14.73 16.33 15.49 15.67 16.13 16.27 22.6
同比(%) 9.75 11.57 17.53 18.5 10.86 -5.14 1.16 2.94 0.87 38.91
快步发展的出口
80年代初期,我国纺织业重点发展“两纱两布”,纺织出口主要是纱、布等纺织初级产品,服装出口处于逐步积累预热中。但10年间,服装出口金额按美元计算提高了5.3倍,增长速度高于纺织品的3.36倍,1978年,服装出口仅占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9.13%,1987年比重扩大到39.3%(见表二)。 表二:1978??1982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出口金额 (亿美元) 7.08 10.59 16.53 18.64 19.49 20.6 26.53 20.5 29.15 37.49
同比(%) 20.41 49.58 56.09 12.76 4.56 5.7 28.79 -22.73 42.2 28.61
外贸体制也经历了两次改革,1979年中国服装总公司的外贸经营权下放给地方分公司,三来一补方式首先在广东发展起来。而后又开始实施承包责任制,使得服装出口快速增长。
结构单一的卖方市场
1979年,汉正街在一片争议声中开始尝试市场经济。此前,服装供给完全是计划式,生产企业不必知道产品最终流向。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迈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1984年,实行了30年的布票成为历史,成衣业开始阔步发展起来。这时供给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国营服装厂,面料单一、款式单一、价格单一,这些“名牌服装”集中于大中城市百货商场,乡镇居民要买名牌需要“进城”。布票取消后,小裁缝业迅速蹿红,这为后来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新的商业模式也孕育产生, 80年代出现了一批贩运服装的人??“倒爷”,他们把时髦服装从广州等城市贩卖到全国其它地方,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以这类服装为基础的“地摊”式服装集散场所,不仅用这些来自于香港的流行信息改变了内地居民“消费观点”,更为“服装批发零售市场”打下了基础。当时,还有部分诞生于村镇之间的“市场”,一些手工作坊聚集起来摆地摊,成为“农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完善的工业体系
这最初的10年里,“海螺”、“大华”、“红都”等国有品牌可谓声名显赫,取消布票后,很多国有企业积极引进衬衫和西服等生产线,尽管如此,我国服装生产能力还是相当落后。
此时,生产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广大上青天”??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五个计划单列市以及北京。80年代中后期,部分民间资本进入,出现了大量的村办工厂和手工作坊,企业数量由几千家上升到近4万家,从业人数达到300万人,全国成立县以上服装鞋帽工业公司178个,全国设有质量检测站35个,大型质量检测中心2个,各纺织高等院校中均设置了服装专业。初步形成了教育、科研、生产、销售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但是,服装业十分单一,经济体制单一、市场单一、产品单一,就连从业人员也十分单一,少有“外来打工”者,企业目标也只是充足供给,不必考虑市场。然而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呵护下,一些国有企业沉醉于坐等销售的模式,习惯于短缺经济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这成为后来国有企业迅速消失的重要原因。
表三::1988??1992年中国服装业生产情况表 | ||||||||||
年份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产量 (亿件) |
29.11 |
30.03 |
31.75 |
33.84 |
42.66 |
63.68 |
78.16 |
96.85 |
127.03 |
136.92 |
同比(%) |
28.81 |
3.16 |
5.72 |
6.58 |
26.06 |
49.27 |
22.74 |
23.91 |
31.16 |
7.79 |
表四:1988??1992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 ||||||||||
年份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出口金额(亿美元) |
48.72 |
61.3 |
68.48 |
89.98 |
167.48 |
166.93 |
184.22 |
237.2 |
240.01 |
317.54 |
同比(%) |
29.95 |
25.82 |
11.71 |
31.4 |
86.13 |
-0.33 |
10.36 |
28.76 |
1.18 |
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