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国家发改委近日再次强调要解决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重点提到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石、甲醇等传统过剩产业。其实,服装行业由于进入门槛低,产能过剩问题也很严重。
从今年5月份开始,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就开始引起国家决策层关注、国务院发改委曾三令五申要求“严控产能并限制地方政府审批权,并明确三年内不批单纯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之前的国务院会议也强调,进一步加强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审批管理,不得下放审批权限,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并提出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四项原则。
事实上,中国的服装业,由于进入门槛低,比起水泥、钢铁、玻璃等行业,投资少得多,直接面对一个个的普通消费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产能早已处于过剩状态。即使是进入燕莎、赛特这些名店的品牌服装,也有极大的销售压力。因为有末位淘汰,长时间完不成一定的销售额,就要被“请出去”,后面有很多品牌服装的老板都削尖脑袋要往里钻。可以说,因为市场化程度最高,基本上不存在政府补贴或限制,服装行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很快进入到市场经济的过剩。改革开放30年,行业产能过剩、商品过剩存在至少20年以上。
服装短缺时,人们穿补丁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新衣服也很少穿三年了。凡是短缺,或多或少都与计划有关,过剩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有利可图,大家都去干,干的人多了,自然就过剩。计划则不然,只许你干,不许他干,没有竞争压力,形成垄断暴利,必然质次价高,物以稀为贵,造成短缺。
过剩对消费者是一件好事。选择余地大,服务也热情、周到,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价格公道。对企业来说,过剩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产能过剩时,想通过涨价获取暴利根本没门,只有苦练内功,抓管理,抓技术,降低成本,降低损耗,不断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没有过剩的压力,就不可能有竞争的压力。没有竞争的压力,企业就会处于“安乐死”状态。因此,从某个角度看,产能过剩倒是一件好事。
要想根治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除了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大淘汰高污染和高能耗等落后产能外,关键是要逐步改变目前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模式,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地方保护,通过推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加大产行业整合力度,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催生行业企业按照经济预期科学调整产能的内生机制。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经济资源合理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来源:一大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