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成都青年路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是一条名气很响的街道。青年人常常领潮流之先,而青年路也不例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青年路上就云集了本市首批个体商户。这些多以服装经销为业的个体商户,在各自用几根竹竿撑起的摊位上,挂满各种色彩斑斓、式样新潮的服饰,乍看上去,就像一个个挂着五彩幔帘的大篷车,故人们又把青年路称为“大篷车一条街”。
“大篷车”初上路时,“车主”们的运行方式极其简单:每天早早候在近旁的人民商场门口,待商场一开门,立马冲进去大包小包抢购紧缺商品,然后挂在自家“大篷车”上加价销售。商场8元钱一条的花布裙子或12元一双的女式高跟鞋,上了“车”后就变成12元、18元不等。那时消费者尚无“货比三家”的概念,只要喜欢那样式那颜色,就立马掏包,先“穿”为快。
再后来,搞懂了的“大篷车”开始走出去,到沿海一带采回各种新潮、流行服装,回来后再吃个肥肥的差价。因与人民商场比,青年路的服装常能紧追潮流,故深得年轻人之青睐,当时有顺口溜:“欲知服装新潮流,青年路上走一走”。
说到青年路,不能不说到从这条路上昂首走出的“杨百万”。在那个年代,这位本名杨义安的生意人,其所赢得的“杨百万”之绰号,彰显着属于他个人的经济分量,昭示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经济潮流,更撩拨着无数成都人的发财美梦!这杨老头说来没甚文化,唯有一门好手艺:做蚊帐。其蚊帐不但式样新颖、色调绚丽,而且做工精细,在蚊帐还是百姓居家必备用品的年代,“杨记蚊帐”自然成了青年路的畅销货。青年男女结婚,买蚊帐多选“杨记蚊帐”,这是一种有档次的标志,就跟而今的年轻人买旅游鞋,多选耐克、阿迪达斯一样。
当时青年路不少个体户,往往捞到第一桶金后就适当收手,唯恐被人枪打出头鸟。“商场风险莫测,一个人如果心太厚,赚到的钱又会吐出去。”这是那会儿不少生意人的口头禅。可杨义安却胆子忒大,他不怕把赚的钱又倒回去,在成都整“肥”后,又跑到商业竞争更激烈的上海滩去冒险,依然赚了个盆满钵满。看来,这杨义安能成杨百万,绝非偶然!
可胆大未必就是万能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认识一位做家具的老板受杨义安致富的启示,也来了个“麻起胆子挣大钱”??通过关系从银行贷款搞起了房地产开发。没料到胆子越大蚀得越大,生意做亏的他欠下巨额债务,估计这辈子都甭指望还清。如今年过五旬的他成了银行的“重点随访对象”,人家唯恐他哪天会跑到18层高楼以身殉“债”!前不久有熟人碰到他,他还在想不通:“为什么杨老头做蚊帐都能成百万富翁,我做房地产却成了百万‘负’翁?莫非,是我的时机不对?”看来,“杨百万现象”迄今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经济课题呢。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青年路依然还是本市商业中心,而今整治后的青年路,坑洼的路面全换上了簇新的石板以及一个个瓷砖铺设的花台,路面还镶嵌着不锈钢带和五颜六色的地面灯,其不但是本市一条时尚的商业街,还是城市的一条夜景街。
走在这条见证了成都个体经济发展的街道上,让人不免生发太多的追忆,太多的慨叹!
-- 来源: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