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自从去年金融危机之后,外需大幅缩减,出口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在国家明确支持出口转内销之后,原来只能偏安于城市一隅,以半“地下”状态生存的外贸服装店,大有越做越红火之势。这些打着销售“外贸服装”、 “原单欧美货”旗号的外贸小店,现在正成为时尚达人的热门场所。不过,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这些小店参差不齐,真假商品混杂在一起,消费者要想买到真品的外贸服装还真不容易。
半公开式的潜规则
在外贸服装逐渐走红的同时,其所内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5月初,正当外贸货风头正劲的时候,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安贞桥附近的刘欣被某知名网站上的一家外贸网店的“原单”、“尾单”等字眼吸引,一口气买下了4件外套、1条裤子和2件T恤。
4天后,刘欣收到包裹后大吃一惊。衣服针脚不齐,做工粗糙,连张贴的品牌logo都是歪的,完全不是卖家口中所说的“原单货”,而是假货。“直到这时我才发现自己买的是一堆货不对板的外贸服装。”刘欣说。
其实,网上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其中最惨的莫过于遭遇有毒服装的消费者。河北省深州市的王文献就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
4月中旬,王文献到浙江出差时购买了一件外贸T恤,结果不到半天时间,他的腰和脖子都起了红疙瘩。后来,王文献才知道自己买的是假货,过敏的原因是不法生产厂家为了使衣服不起皱、不缩水、不褪色,加入大量含甲醛的染色助剂和树脂整理剂。
那么,宋先生店里的服装是否都是真品呢?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原本对答如流的宋先生笑而不答。在记者再三追问下,宋先生的妻子开了口。她说,几乎所有的外贸店都是真假商品混杂在一起,真品的比例不足一成,有时候,30件衣服中只有1件是真品。“所有的店都这样,很多消费者也都知道这些,可以算是半公开的潜规则。”她反复强调。
其实,很多的时候宋先生自己也难分真假,因为在他的进货地??尾货批发市场也是鱼龙混杂,一不小心就会被雁啄了眼。“同一种款式的服装,批发市场的原厂跟单约占40%左右,原单尾货占40%,仿单为20%。”一位国家知名尾货市场的工作人员曾公开指出。
“都说是外单,100件里面能有2件是真的就不错了。整个沈阳少说几百家外贸服装店,一家店少说也有2万元的货,加起来就是上千万元的货,哪能有那么多外单”。沈阳市中街附近开外贸服装店的张女士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
张女士表示,目前国内主要的外贸服装生产厂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4个省市。外商对在华加工的服装品牌和面料管理非常严格,决不会有大量剩余正品外贸服装流向市场。
尾货甩卖涉嫌侵权
对外贸服装的猖獗,这种“内销”方式是否合法呢?
“所谓的真品外贸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尾货,尾货的生产并不合法。”北京市海铭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庭伟表示,“厂家和国外商家都是签订了合同的,如果私自超过了订单规定的生产数量,并打着该品牌的旗号以其他渠道销售出去的话,厂家就违反了合同,并有可能侵犯了商家的商标权和知识产权。”
为了防止侵权,有些厂家常常把尾货的商标剪掉,这有用吗?“有用。”王庭伟说,“如果厂商换上的商标是自己的,那就不会涉及侵权问题。虽然理论上依然会侵犯商家的著作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法律是很难界定的,算是打了一个‘擦边球’。”
王庭伟进一步解释说,如果生产厂家是完全按照商家的图纸生产服装,肯定是侵犯了商家的著作权。但是很少有商家这么做,做服装根本不需要图纸,用一件成品就可以完全照做出来,如果再稍加改动就谈不上侵权了。“唯一不同的是功能性服装,例如钓鱼服。这些服装的外观是受专门保护的。即使有了一些改动,也算是侵权。”王庭伟说。
对于拿着知名品牌的样品成批仿制,或自己设计后加贴上知名品牌印花的,则是彻头彻尾的“傍名牌”了,是应该坚决取缔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庭伟建议,我国可以向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取经,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建立全社会的监督体制,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对抗假外贸。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