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会员说明 | 收藏网站 | English Version
六一儿童节前,广东省质监局抽查了全省企业生产的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和儿童家具共202批次,合格138批次,批次合格率68.3%。监测报告显示,广州市场上的儿童服装合格率不足一半。其中,部分儿童服装中PH值与甲醛含量不合格,可能引起儿童皮肤发炎,甚至诱发癌症。
年年这么多个部门进行抽检,为何童装的质量还是这么差?为什么非要等到6月1日这一天,才想起来为孩子们做点事呢……在互联网上,很多网民发出了这样的质疑;而与此相关的,则是整个服装行业的生产厂家如过街老鼠般遭到老百姓的指责。
笔者认为,事情发生后,大家在不清楚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一味指责童装生产企业是不公平的。为社会提供安全的童装,不是童装生产单个行业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上下游相关行业统一步伐,合力整改,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从面料生产、服装生产到终端销售,都必须严格把关,但不需要每个环节都参与检测。面料生产商最好来参与检测,童装生产企业最好有相对固定的面料供货商,并要求对方提供有关的检测证书,销售商同样如此。但不管童装生产企业还是销售商,最好能承担一定的检测费用,在订单上把检测费用计入。
另一方面,童装之所以出现诸类质量问题,与检测成本偏高及企业抱有侥幸逃避心理都有关系。例如偶氮染料检测过程中,一个颜色的检测费用就需要四五百元,而童装面料中常常含有多种颜色,如果每批产品都要经过检测的话,成本还是相当高的。
进一步来讲,检测这一举措本身无可厚非,但检测程序方面却存在很大问题。企业每年投在送检产品的费用也超过百万元,这本身就是对于企业、消费者双方的一种保证。但如果服装企业做大了,每年接受的产品检测确是不计其数。这其中有来自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国家消费者协会的产品检查,也有来自各地方性检测机构的抽查。相较而言,国家级检测机构的检测、通报企业、企业申诉、通报媒体等一系列举措相当规范;而某些地方性检测机构对于检测标准和对检测结果进行公布的程序缺乏系统性。一旦出现检测误差,就会对品牌在大众消费者中的信任度造成危害。既然国家对于产品的质量日益规范,那么相应的检测程序的规范化进程也不应停止。
除了检测程序不够人性化外,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采取的监管的方法与力度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在童装制造这个行业,尤其需要推行准入制。很多服装厂租个民房,买台缝纫机,雇几个工人就可以开展工作了。行业门槛太低,难免鱼龙混杂,给监管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生产童装没有准入门槛,再多几个部门再增加抽检频度,最多也只能多查出几百批次的问题童装。只专注于抽检而不从源头上设卡,相当于抱希望于企业自己良心发现,因为任何一种合格的产品,都只能是靠生产出来,而不是靠抽检出来的。因此,抬高开设童装制造的准入门槛、制订更严格的质量标准是必须的,与此齐头并进的,还必须包括提高厂商们违法与违规的成本。监管的效率,并不在于职能部门不停地去执法,更不在于每年例行公事地发布应节式质量报告,而应当在于科学的制度设计。整肃问题童装,不只是广东的事情,更是全国各地的事情。
-- 来源:信息时报